1920年6~8月间,法国博物学家、北疆博物院的创始人桑志华在甘肃庆阳的黄土和黄土底砾层中发现了中国境内第一批有确切地层记录的旧石器,揭开了中国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序幕。百年来一代代考古学家筚路蓝缕、上下求索,不断刷新中华大地上远古人类的悠长历史。2020年6月5日上午,受天津自然博物馆特别邀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在线上为公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科普讲座——《百年考古揭开华夏大地百万年的人类历史》,讲座在今日头条、抖音、快手、新浪微博四个平台同步直播,获得良好反响。
讲座由天津自然博物馆馆长张彩欣主持,天津自然博物馆全体业务人员在主会场集中观看了这次别开生面的科普讲座。
讲座伊始,高星老师首先从1920年北疆博物院的创始人桑志华如何在甘肃庆阳发现中国第一批有确切地层记录的旧石器,拉开了中国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序幕开始讲述,系统的梳理和回顾了在学科引入和奠基阶段几处重要旧石器遗址——内蒙古萨拉乌苏、宁夏水洞沟和北京周口店的早期发现、发掘和研究工作及其重要科学意义,简要介绍了德日进、步达生、裴文中等考古学先驱和奠基者的重要科学成就。
然后,高星老师对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百年学科发展史分阶段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分析与回顾,对近年来获得十大考古新发现以及引发学术界关注的部分重要旧石器遗址的情况进行了概述,并向观众简要介绍了当今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及其分支学科在田野技术、分析方法和实验手段等方面的主要进步。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高星老师对华夏大地远古人类的来源与演化进行了概括性的阐述,系统梳理了中国部分重要古人类化石地点和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历史、主要特点以及学术意义。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高星老师分别通过石器功能分析、远古用火分析和雪域高原探考三个方面的旧石器考古研究案例,对中华大地上远古人类的技术与生存方式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详尽阐释与解读。
讲座最后,高星老师在系统回顾学科发展百年历史的基础上,与观众分享了自己对中国古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等基础学科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所进行的一些思考与展望。
随后在讲座提问环节,高星老师针对观众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据各平台统计,截至2020年6月10日,本次讲座直播与回放观看量总计已达上千人次,每日回放观看人数还在持续增长中,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的良好科普传播效果,社会影响也与日俱增。
回顾历史,从桑志华按下学科发展大幕开启按钮的那一刻起,中国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在一百年跌宕起伏的发展进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已发现的古人类遗址已逾2000处,涵盖距今200多万至1万年的各个时段。许多重要的发现和研究成果拓展了中国境内远古人类生存演化的时空框架,复原了这片土地上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序列,基本厘清了中国最早人类的来源和现代人起源、演化的过程,对东亚古人类的生计模式、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特点及其成因,以及东西方远古人群与文化的关系等诸多科学问题均提出了相关的阐释。经过一代代先贤和后辈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华夏大地人类演化的历史脉络正变得日益明辨清晰,在这片热土上生存过的远古先民们曾经的生产和生活画卷也被描绘得日益精细准确和生动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