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论著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成果 > 科普论著
《盘县大洞-贵州旧石器初期遗址综合研究》
副标题:
发表日期:2013-02-05
打印 文本大小:

在2013年新年到来之时, 实验室黄慰文和侯亚梅研究员等主编的《盘县大洞-贵州旧石器初期遗址综合研究》一书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大洞石器在1990年被发现并确认,从发掘到研究,大洞的各项科学研究已经进行了20余年,该书是“继1997年发表阶段研究成果(《人类学学报》专号)之后对过去工作的新总结,特别是对1996年中美合作考察与研究以来取得的一些科研成果的综述。大洞的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使得大洞被评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并在1996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就目前开展的工作,文化堆积厚度约为3米,出土了大量石制品、动物化石、4枚人类牙齿化石以及用火证据等人类活动遗迹。研究表明大洞遗址的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相当于旧石器初期的最后阶段,其时间跨度大约从距今30万年至距今13万年。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设置了“盘县地理历史概况”和“盘县大洞研究历史”两节,为读者介绍这个位于大山深处的古人类遗址的研究进程。为了给读者提供关于遗址的研究成果有一个全面的和概括性的了解,在本书的《地质与地理背景》和第二章《哺乳动物化石与人类化石》中编者选择性地对将已发表成果采用摘编、编译和编著等方式收入本书。本书的第三章《旧石器文化》是对遗址的文化遗存较为全面的报告本书最后一章《结论与讨论》,对大洞目前取得的各项研究成果从五个方面入手概括了过去二十年里,盘县大洞在各个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为了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本文编者安排了英文摘要,在中文总结的基础上翻译,在满足国内同行阅读参考的同时,为国际上的同行提供方便。本书有如下亮点:书中编译的希腊洞穴地质学家Panagiotis Karkanas 对沉积物的微观研究和细致的岩相分析,通过将镜下微观分析和宏观观察相结合,研究者有力的说明大洞沉积序列中频繁交替出现的钙板层、胶结层、碎屑沉积和冰冻活动,并重建起有说服力的中更新世晚期贵州高原的环境。首次明确的提出华南在倒数第二冰期时寒冷而潮湿的气候状况。古人类研究方面,研究者通过对4颗人类牙齿的对比研究,提出其形态特征比直立人进步,部分特征与早期智人接近,但大多数特征已经进入现代人变异范围,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从早期智人向早期现代人过渡的类型。更为重要的是盘县大洞标本的发现显示东亚地区早期现代人可能起源于中国南方。大洞石器工业同时拥有西方旧石器初、中和晚期元素,但前两者比重大而后者轻微。从尺寸来说,则和初期接近而和中、晚期相差较远。在技术类型学上。大洞石器文化与西方旧石器文化对比并无实质性困难。

大洞外观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
地址:北京市西外大街142号 邮编:100044 联系电话:010-88369212 传真:010-68337001 电子邮件:kfsys@ivpp.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