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科技网:首都科学讲堂第302期--人类的历程
副标题:
人类的祖先类人猿与猴子有着紧密的亲缘关系,在进化史上,类人猿究竟从何时开始与猴子“分道扬镳”的呢?2013年7月28日,首都科学讲堂邀请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倪喜军,细述5500万年前类人猿进化史上的分叉路口。 十年前,倪喜军教授及其团队在湖北荆州地区发现了一副近乎完整的灵长类动物骨架,这副骨架的“主人”,属于一只学名为“阿喀琉斯基猴”的古猴。倪喜军老师发现这具骨架后,带着研究团队奔赴法国的欧洲同步辐射中心,用最新的技术对化石进行精度高达30微米的扫描。根据化石的1186个形态学特征,结合了658个特异性分子标记,并将其与156个化石及现生物种进行了比对研究后,发现这副骨架兼具了眼镜猴和类人猿的特征。 在古生物学家眼中,这位“猴祖宗”在进化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因为它正处在类人猿与眼镜猴类分叉的交界点上。“这意味着,类人猿很可能从这里开始与猴子分道扬镳。”倪喜军解释到,猕猴、长臂猿、黑猩猩和人类等统称类人猿,属于同一个演化支系,而眼镜猴则属于另外一个演化支系。这只古猴,其大大的眼睛,与眼镜猴相近;但是,其脚后跟的骨头形状更接近于类人猿,短而宽,便于跑步、走路,而不是像猴子那样,拥有便于在林间弹跳的、细长的脚后跟骨头。此外,它趋向圆形的头骨,说明其脑容量有增大的趋势;“手”上有指甲而非锋利的爪子;这些都是类人猿的特征。 同时,这副骨架的发现充分证明了学术界的一种观点--作为“东方伊甸园”的亚洲也是灵长类动物的起源地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