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兰州6月2日电 (南如卓玛)实验室邓涛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对甘肃和政巨犀动物群、铲齿象动物群、三趾马动物群和真马动物群化石的研究发现,四大动物群化石成为青藏高原隆升的权威“证据”。
和政县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与西北黄土高原交汇地带,境内植被覆盖率80%以上,古生物化石储量巨大,占据六项“世界之最”。
中新社记者近日探访甘肃和政化石博物馆,各个时代数量巨大、保存完整的动物群化石令人“大开眼界”。馆长何文介绍说,当地农民挖中药材时发现这些“龙骨”,搜集到大量化石,官方经过20余年努力征集,现储藏量达3万多件。
“和政发现的四大动物群化石,动物生活的时代不一样,其完整性世界上罕见。”多年参与重点研究和政化石哺乳动物的邓涛介绍说,生活在距今2500万年到3000万年间的巨犀动物群,体重可达24吨。“同一时期,在青藏高原南面的巴基斯坦,也有巨犀化石,证明当时庞然大物在青藏高原两边自由迁徙。”
据邓涛介绍,中科院专家对生活在1500万年前的铲齿象动物群多年研究发现,同时期青藏高原南面巴基斯坦没有铲齿象,“证明比巨犀更小的动物也不能越过高原,说明当时高原已经隆起来,阻碍了动物的迁徙交流”。
“研究发现,铲齿象动物群时代,动物生活在森林里,当时和政地区温暖湿润。”邓涛说,到了距今1200万年的三趾马动物群生活时代,森林消失,因为除了三趾马以外,其他犀牛等都是生活在草原上的动物。“说明青藏高原北面已经干旱化,隆起得更高了,把印度洋吹过来的气流挡在高原的南面,动物迁徙和水汽交流都阻碍了。”
邓涛表示,对和政化石的研究发现,到距今250万年的时候,适应寒冷气候的真马动物群出现了,开始出现如冰河世纪一样的气候。“因为和政地区海拔已经上升到较高的层度,青藏高原的主体已经接近现在的高度了。”他说,四大动物群的族群、当时的生态非常清晰地说明了青藏高原隆起的过程。
“和政地区的晚新生代沉积物厚度巨大,目前已知包括42科131属172种,在种级水平上全部是绝灭类型。”邓涛说,这些哺乳动物化石的多样性和形态特征与气候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对温度、湿度和海拔高度的变化尤其敏感,从哺乳动物多样性分析得到的临夏盆地各时期气候环境变化过程与其他独立证据,如群落线分析高度吻合,与青藏高原的隆升密切相关。
此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还从动物分类群的多样性特点、各时期与气候环境变化,包括古生物化石牙齿、毛发等多方面论证了甘肃和政四大动物群化石的演变过程是青藏高原隆升的“见证者”。
和政先后在上海、厦门、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等地展出多批化石标本,并联合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出弓颌猪、皇冠鹿等多项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