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成果 >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环境剧变或为人类起源非洲的原因
副标题:
发表日期:2016-05-09
打印 文本大小:

本报北京5月7日电(记者齐芳)气候变化会给地球生物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如果无法预测,人们或许可以从演化历史中寻找端倪。北京时间5月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倪喜军研究团队的最新成果,揭示了3400万年前全球气候变化改变了灵长类的演化轨迹,甚至关系到人类的非洲起源。

倪喜军介绍,大约3400万年前,地球处于地质历史时期的始新世到渐新世的过渡阶段,全球气候发生了剧变。始新世的2200万年间,地球就像一个大“温室”——热带丛林的标志性植物棕榈树,一度分布到北极圈,多种多样的早期灵长类动物,几乎生活在所有大陆上。而渐新世的地球却变成了“冰屋”——南极的冰盖急剧扩大,海平面急剧下降,森林大面积消失,热带雨林退缩到低纬度地区,干旱开阔的生境急剧扩展,很多物种从此灭绝,一些新物种则由此产生,地球上的动物群和植物群近乎重新洗牌。“当然,这种变化并非一夕完成,而是持续了40万年。”

倪喜军带领研究团队报道了发现于我国西南的距今3400万年的6种灵长类化石新属种,其中包括1种类人猿、1种眼镜猴和4种狐猴一样的灵长类。他们在大数据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这些新化石以及发现于缅甸、巴基斯坦、阿曼、埃及等地的相近时期灵长类化石的演化支系,进而分析了灵长类的系统演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模式。

倪喜军说:“灵长类是对温度非常敏感的动物,我们发现,这种气候的剧变,让原来繁盛于北美、亚洲北部和欧洲的灵长类近乎完全灭绝,只有在非洲北部和亚洲南部仍然保留有热带丛林的区域,灵长类得以幸存。”

不仅如此,保留下来的灵长类动物群经历了显著的再组织过程。倪喜军说:“在非洲,狐猴型的灵长类几乎完全绝灭,类人猿的多样性却急剧增加。在亚洲的情况则相反,狐猴型的灵长类几乎没有受到影响,但是类人猿的种类急剧减少,原有的大体型的类人猿都灭绝了。”

倪喜军和他的团队把这种现象归结为“演化滤器”效应。始新世至渐新世的“演化滤器”,直接导致现生类人猿主要支系的产生,甚至关系到人类的起源,“最早的类人猿化石出现于4500万年前的亚洲,但在经历了‘演化滤器’作用之后,亚洲的类人猿走向灭绝,非洲的类人猿却走向了繁盛之路,并最终演化出猕猴和叶猴等旧大陆猴类、各种猿类以及人类”。

倪喜军分析说,始新世-渐新世“演化滤器”之所以在亚洲和非洲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或许是与“演化滤器”的随机“过滤”有关。“若果真如此,对于今天的人类来说,最好的办法也许是尽力避免气候环境发生剧变,让不可控的、随机起作用的‘演化滤器’在人类尚未准备好之前不要起作用。”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
地址:北京市西外大街142号 邮编:100044 联系电话:010-88369212 传真:010-68337001 电子邮件:kfsys@ivpp.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