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动态
在甘肃徐家城旧石器遗址发掘获新进展
副标题:
发表日期:2012-09-10
打印 文本大小: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9年6-7月间在陇西盆地东部进行旧石器考古调查时新发现了徐家城遗址,随后两单位研究人员联合对其进行了田野考古发掘,鉴别出4个主要的文化层,共出土石制品5500余件、动物化石近600件,并筛选出大量石/骨碎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锋和陈福友等在最新一期《人类学学报》(31卷3期,2012)刊发了该项考古发掘报告。徐家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为深入研究石片石器技术的发展、动因及适应提供了良好的材料,结合周边遗址的综合研究还将有助于理解晚更新世古人类在该区域内的技术演变趋势、生存策略及与环境变化的响应方式等。

徐家城遗址位于甘肃省庄浪县万泉乡徐家城村东缘,水洛河北岸,距水洛河与清水河交汇处约500m,主要埋藏于水洛河右岸第二级阶地上覆的马兰黄土中。研究人员辨别出4个文化层,各文化层石制品类型与技术相近,反映了中国北方石片石器技术传统的特征。

据研究人员介绍,该遗址石制品类型皆以边刮器为主,主要采用锤击技术剥片和修理石器,反映了中国北方常见的石片石器技术的特征。石制品以中小型为主,主要采用锤击法剥片。石制品包括搬入石材(7.1%)、石核(2.6%)、石片(24.6%)、断块(12.6%)、碎块/片(49.4%)、石器(3.2%)和无法分类者(0.4%)。石器类型以边刮器、尖状器为主,石锥、砍砸器为重要类型,凹缺器、端刮器、锯齿刃器等较少且不典型。石器毛坯选择以片状为主,绝大多数为单面加工,加工程度较低。主要文化层第4B、第4C层为原地埋藏,据地貌、地层分析和加速器质谱碳十四年代测定,推断其年龄在约距今36000-43000年之间。

遗址出土的动物化石种类比较单一,多数为破碎的骨片,仅发现少量牙齿,可初步鉴定为马属和牛属。

文章第一作者李峰介绍,“虽然石片石器技术因其操作程序简单而很难被确定的作为一种反映文化传统的技术体系,然而其在中国北方自早更新世便长久存在,显示了区别于欧亚大陆西部的连续发展,暗示了中国北方古人类以石片石器为主要工具的特定适应方式和技术习惯。目前,东亚地区石片石器技术连续发展的原因及适应方式并未很好的被研究,徐家城及其周边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我们今后研究石片石器技术的发展、动因及适应提供了良好的材料”。

该项目获得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项目和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的资助。

图1 徐家城遗址部分石核。(李峰供图)

图2 徐家城遗址部分石片。(李峰供图)

图3 徐家城遗址出土的部分石器,1-7:边刮器,8:锯齿刃器,9:凹缺器,10:尖状器,11-14:石锥,15:砍砸器。(李峰供图)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
地址:北京市西外大街142号 邮编:100044 联系电话:010-88369212 传真:010-68337001 电子邮件:kfsys@ivpp.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