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动态
实验室等在贵州发现最早飞鱼化石
副标题:
发表日期:2012-11-02
打印 文本大小: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浙江自然博物馆和北京大学组成的研究小组在贵州省兴义市三叠纪中期(距今约2亿4千万年)地层中发现的一种迄今最早飞鱼化石:兴义飞翼鱼(Potanichthys xingyiensis)。该发现是将该类化石的发布从当时分割欧亚的古特提斯海洋西缘延伸扩展到了东缘,为三叠纪时期欧洲和华南生物物种的交流提供了新证据。2012年10月31日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刊发了该项研究成果。

飞鱼是今天仍然存在的物种,约有50种,它们能跃出水面,然后展开宽阔的胸鳍和非对称的尾鳍,像滑翔机一样在海面上空滑行。然而,兴义飞翼鱼与它们却没有演化上的亲缘关系,是一种已绝灭的种类,此前类似化石只发现于欧洲奥地利和意大利距今约2亿年的晚三叠世的地层中。

兴义飞翼鱼的体型结构与今天的飞鱼十分相近,它在胸部两侧也有宽阔的胸鳍作为“主翼”,此外在腹部还有一对较小的鳍可作为滑行时的“辅翼”。兴义飞翼鱼有一深分叉且非对称的尾鳍,下半叶明显比上半叶强壮。这种结构的尾鳍快速摆动可以产生强大的推力帮助其跃出水面进行滑行。

研究人员推测兴义飞翼鱼与奥地利和意大利发现的飞鱼类化石有一共同的祖先。奥地利飞鱼化石覆盖有鳞片,而意大利飞鱼类化石却完全没有鳞片。兴义飞翼鱼保存有4列后延至尾部的鳞片,介于奥地利飞鱼和意大利飞鱼化石之间。文章第一作者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博士说,兴义飞翼鱼填补了飞鱼类鳞片演化上的一缺失环节,鳞片的减少可以增进飞鱼类的滑翔的效能和机动性。

现代理论支持鱼类在水面滑翔是为了逃避凶猛的捕食动物,而非为了迁徙的需要。兴义飞翼鱼滑翔可能也是为了躲避当时海洋中的爬行动物和肉食性鱼类。

兴义飞翼鱼体长为153毫米,研究人员推测它们跃出水面后也许可以像今天的飞鱼一样在空中滑翔数十米。现生飞鱼局限分布在水面温度20–23°C的海洋中,在低于20°C的水中由于肌肉功能限制就不能在水面滑翔。因此,研究人员推测当时古特提斯海上层水温高于20°C。

文章通讯作者北京大学高克勤教授说,这项发现增进了我们对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后古特提斯海在中三叠世时期的生态复杂性的认识,在古代生态系统变化研究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在约2.5亿年前,二叠纪末,地球曾经历过一次严重的生物大灭绝,95%以上的海洋生物都已死亡。但随后就出现了这种飞鱼,说明当时海洋里的物种已经很丰富多样,生态系统从这次大灭绝中恢复的速度可能比原先认识更快。

该项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进化系统学重点实验室和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助。

 

图1 兴义飞翼鱼(Potanichthys xingyiensis)正型标本。(徐光辉供图)

图2 兴义飞翼鱼(Potanichthys xingyiensis)一近保存完整标本。(徐光辉供图)

图3 兴义飞翼鱼(Potanichthys xingyiensis)复原图。(吴飞翔绘)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
地址:北京市西外大街142号 邮编:100044 联系电话:010-88369212 传真:010-68337001 电子邮件:kfsys@ivpp.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