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库区贾湾1号旧石器地点位于河南省淅川县盛湾镇贾湾村,埋藏于丹江右岸第三级基座阶地前缘的红色黏土层中。2011年4-5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考队对该地点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1000平方米,共获得750件石制品(发掘527件,采集223件)。5月出版的《人类学学报》刊发了该项考古报告,石制品分析显示该地点应为一处古人类临时活动场所,古人类曾在此进行过简单的石制品打制和修理活动。贾湾1号地点石制品的发现为丹江口库区旧石器遗址石制品的综合研究增添了新资料。
丹江口库区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其北依秦岭东延余脉,南濒大巴山系的武当山,中有汉水自西向东流过。丹江口库区在更新世期间这里一直处于稳定的亚热带环境下,动植物繁盛,适合古人类的生存与繁衍,是南北方古人类迁徙和文化交流的关键地带,而以手斧为代表的两面器的发现为研究更新世中西方的技术交流提供了难得的素材。淅川人、云阳人、梅铺猿人、郧县人等重要人类化石以及旧石器遗存的发现,彰显了该地区在中国古人类和旧石器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贾湾1号地点地貌、地层及石制品组合特征显示该地点可能形成于晚更新世早期,石器工业面貌属于以石核和石片为主体的技术类型。石制品的平面分布广,出土标本无明显集中分布现象,多零散分布在各个探方中,出土石制品为包含石核制品、修理制品、大量废片和石锤的一套完整组合,说明该地点并非古人类的集中活动区,可能是临时活动区。
丹江口库区以手斧为代表的两面器的发现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一些学者认为是西方典型的阿舍利(Acheulean)技术产品,但绝大多数手斧为采集品,其层位和时代归属难以确定。贾湾1号地点石制品组合总体以石核、石片为主体,有少量经过简单修理的石制品,西方奥杜韦文化(mode1)工业的典型类型如砍砸器-石核、盘状石核和多面体石核在该地点均有出土,但缺少准石球和石球等类型。据文章作者之一、古脊椎所裴树文研究员介绍,贾湾1号地点石制品组合中2件以砾石为原料的“两面器”,加工简单、体型较厚且缺乏对称性,类似于非洲奥杜韦文化(mode1)技术体系的“原始两面器(Proto-biface)”,与典型阿舍利(mode2)技术的手斧和薄刃斧等产品类型有较大差异。仅有2件说明其可能为古人类剥片加工时偶然产生的遗物,相信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会对该区域是否存在阿舍利技术元素以及东西方技术交流等热点问题提供重要证据。
该项研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和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资助。
图1 贾湾1 号地点发掘所获部分石核。(牛东伟供图)
图2 贾湾1号地点发掘所获部分完整石片。(牛东伟供图)
图3 贾湾1号地点发掘所获部分石器和石锤。1,两面器;2,5,刮削器;3,石锤;4,齿状器。(牛东伟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