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动态
来自数百万年前的叫声证据——临夏盆地发现一雉鸡化石新种
副标题:
发表日期:2018-05-28
打印 文本大小:

526日,周忠和课题组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报道了一件骨骼保存近乎完整的新雉类化石材料。该标本发现于青藏高原毗邻区域——临夏盆地的和政地区,距今700-1100万年,保存了迄今为止最早的鸟类特化卷曲加长的气管化石,以及进而对于叫声(鸣唱或者鸣叫)改变的最古老证据。 

鲜有化石可以直接指示已经灭绝的鸟类是如何鸣叫的,但是这件新的骨骼标本,通过气管软骨的形态保存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线索。在晚中新世的临夏盆地,广布的细粒粘土加上类似泥石流一样的快速堆积,这一快速埋藏的沉积环境以及伴随的大量粘土围岩的保护作用,对化石的形成十分有利,因而使得该地区成为新生代哺乳动物以及鸟类化石的重要产地。这里的鸟类化石和三趾马动物群都来自晚中新世柳树组。 

研究团队根据其具有环绕气管的这一特征,将这种已灭绝的鸟命名为和政盘绕雉(Panraogallus hezhengensis)。据测量,盘绕雉的气管长度甚至大于该鸟类的体长,盘绕部分的气管分布于胸腔外的皮下组织中。截至目前,已有文献记载了具有不同类型的延长型气管的60多种现代鸟类,如在现生鸡形目中,加长的气管出现在南美的凤冠雉、非洲的珠鸡以及松鸡科的雷鸟中。此次新发现的盘绕雉是雉鸡类化石具有该特征的最早记录,更是在雉类化石中的首次发现。 

据推测,盘绕雉的体重在2.5千克左右。体型的大小通常会直接影响哺乳动物喉部的大小,进而影响哺乳动物发声的声音频率,而鸟类的声音发自鸣管(支气管的部位),鸣管以上的气管属于声道,所以它演化出这种超级加长的气管很可能是为了发出更加嘹亮且浑厚的声音,进而听起来像一种体型更大的鸟类。 

这种“欺骗性信号”有利于恐吓捕食者和竞争者以及更好的吸引配偶,与许多哺乳动物演化出较长的气管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体型夸大理论”在新化石中以及比较系统分析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另外有研究显示,在雄性体型比雌性更大的陆地哺乳动物物种中,雄性会产生进一步夸大其体型的声音信号(如通过利用喉部的下降来扩展口咽腔的长度,以便降低声音频率)。 

与现生鸟类一样,这种较长的气管多数情况只存在于雄鸟中。而这件标本还保存有另外一个明显的雄性个体特征,即跗跖骨(小腿骨)保存了与现生雄性雉类的距类似的隆起。 

目前,在因青藏高原隆升而造就的山系旁,和政区域的抬升已经高达2000米以上,但这里曾是一片亚热带草原,盘绕雉和其他很多鸟类以及三趾马生活于此。本次研究为认识雉鸡类的生态多样性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在盘绕雉生存的区域,曾经回荡着犀牛、马、鸵鸟、红隼以及雉鸡浑厚的叫声,然而如今,它们已在这片土地上销声匿迹。 

本研究得到中科院先导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以及和政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的大力支持。 

论文链接: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8-26178-x?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盘绕雉正型标本照片(李志恒供图)以及骨骼科学复原(郭肖聪)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
地址:北京市西外大街142号 邮编:100044 联系电话:010-88369212 传真:010-68337001 电子邮件:kfsys@ivpp.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