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动态
猬亚科一新属种及其食壳性研究
副标题:
发表日期:2022-11-10
打印 文本大小:

  猬科(Erinaceidae)动物是典型的杂食性机会主义者,它们的食谱包括昆虫,其他无脊椎动物如蠕虫、陆生软体动物和蜘蛛,甚至还有小型脊椎动物和蛋。此外,它们也进食植物的果实、种子、块根以及蘑菇。其中,毛猬亚科(HylomyinaeGalericinae)偏好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已经绝灭的短面猬亚科(Brachyericinae)可能更倾向于捕食小型脊椎动物,它们具有发育的裂齿。猬亚科(Erinaceinae)成员则来者不拒,它们的牙齿像瑞士军刀一样兼具切割、碾压等多种功能。正是广食性和另外两个特性-外表具棘刺冬眠使猬亚科成为猬科甚至整个食虫类动物之中最常见的类群,但最新研究表明这其中也有例外。

  近日,中科院古脊椎所李录博士及合作者在《历史生物学》(Historical Biology)报道了一个具有特殊食性的猬亚科新成员:温都苏苏尼特猬(Sonidolestes wendusui gen. et sp. nov.)。模式标本为一件枕部缺损的头骨及与之关联的下颌,是中国目前已知最完整的新近纪猬亚科化石材料。模式标本产自内蒙古中部地区下中新统地层,其属名源自于模式标本产地苏尼特左旗,种名献予已故的苏尼特博物馆前馆长温都苏,以纪念其对苏尼特左旗科学文化事业做出的贡献 

图1 温都苏苏尼特猬模式标本

  苏尼特猬的头骨和下颌特征毋庸置疑地使其归入猬亚科,但它的牙齿特征则迥异于其他所有猬亚科成员。新属种前臼齿和臼齿的齿尖圆钝,齿脊欠发育,尤其增大的第四下前臼齿具有强大的下原尖,下前尖退化,同时缺失了下后尖和下前脊。这类牙齿通常具有较强的碾压能力和较弱的切割能力,即苏尼特猬具有“食壳性”durophagy)。食壳性在食虫类中并不常见,此前仅报道于双臼兽科(Dimylidae)和鼩鼱科(Soricidae)的某些化石属种。研究认为具有相似牙齿特征的毛猬亚科化石属种ProterixGalerix uenayae也具有相似食性,首次提出猬科的毛猬亚科和猬亚科具有食壳性。 


图2 温都苏苏尼特猬(Sonidolestes wendusui)与塔钦郭勒双猬亲近种Amphechinus aff. A. taatsiingolensis)上下前臼齿对比

  新属种化石地点猬科动物多样性非常高,除苏尼特猬以外还有一或两种同属于猬亚科的双猬(Amphechinus)以及两种短面猬亚科成员。苏尼特猬可能以鞘翅目昆虫或化石地点常见的陆生腹足类为主食,以避免在有限的生存空间内与其他猬科成员进行直接竞争。同时,研究认为不仅苏尼特猬的若干形态特征接近于毛猬亚科成员,蒙古晚渐新世的猬亚科成员Scymnerix tartareus的形态特征也在某些方面趋近于短面猬亚科成员。在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这一时期内,正是猬亚科非凡的形态可塑性和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令其在与毛猬亚科和短面猬亚科的竞争中逐步占据优势。最终,前者偏安一隅,后者全部灭绝,而猬亚科繁盛至今。 

  本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80/08912963.2022.2141628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
地址:北京市西外大街142号 邮编:100044 联系电话:010-88369212 传真:010-68337001 电子邮件:kfsys@ivpp.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