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新闻
侯亚梅研究员入围爱思唯尔2014年社会科学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副标题:
发表日期:2015-02-13
打印 文本大小:

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采用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开发的方法和标准,基于客观引用数据对中国研究者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爱思唯尔作为合作方,为该榜单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技术实现。爱思唯尔2月2日发布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将社会科学、物理、化学、数学、经济等38个学科领域内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1651名中国学者呈现给学术界和公众。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侯亚梅研究员分别入围社会科学领域榜单。

“高被引学者”是指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总次数在中国(大陆地区)范围内、本学科中处于最高水平的研究者。与汤森路透齐名的科技出版公司爱思唯尔,拥有全球最大的同行评议学术论文索引摘要数据库“斯高帕斯”(Scopus)。该数据库收录了全球5000多个出版商、2.1万种期刊的5500余万条文献索引,是评价学者世界影响力的权威指标之一。

侯亚梅研究员长期从事古人类技术起源和演化的研究,在早期人类的技术起源和演化方面提出了“石器之路”的假说,认为华北泥河湾盆地100万年前的“东谷坨石核”类型,代表中国古人类演化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技术特征先后在本土和外围产生影响,在史前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重庆巫山龙骨坡遗址系列发掘的石制品研究表明200万年前中国南方古人类已经开发了适合本地生存的技术和生活方式,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对广西百色盆地80万年前手斧工业的研究撼动了学术界传承已久的“莫氏线”理论,与我国华北和华南等地遗址的相关材料一起确立了西方模式2技术在中国的存续发展,填补了学术界的空白,令世界重新审视并聚焦中国早期人类的石器技术演化脉络;近年她所主持的内蒙古乌兰木伦遗址和黑龙江伊春桃山遗址研究进展为研究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和现代人的迁徙演变以及新旧石器过渡期东北亚腹地的古人类对环境更替演变的适应行为提供了新的有力证据,对重塑华北旧石器时代格局及探讨其与周边地区古人类文化的相互关系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侯亚梅研究员系200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2004年首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得主,现任联合国教科文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UNESCO)国际史前与古代史科学联盟(UISPP)副主席,已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爱思唯尔: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发布 

科学网: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发布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
地址:北京市西外大街142号 邮编:100044 联系电话:010-88369212 传真:010-68337001 电子邮件:kfsys@ivpp.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