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生物学会近日评选发布了“2021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河北地质大学等科研团队完成的十项成果入选,展示了我国古生物学者2021年度在各个分支领域所取得的重大发现和创新成果。
古脊椎所科研团队取得的 “解锁东亚长时间尺度下古人群动态演变和适应性基因演化”、“热河哺乳形动物的挖掘趋同演化与脊柱的演化发育意义” 两项成果领衔入选,位列第一、第三。
解锁东亚长时间尺度下古人群动态演变和适应性基因演化
东亚长时间尺度下,尤其是末次冰盛期前后人群系统性基因组研究尚属空白,其深层探索对揭示东亚古人群动态演变及人类与环境互动关系有重要科学意义。针对该缺环,古脊椎所付巧妹研究员主导的合作团队通过研究我国北方黑龙江、南方广西和福建距今40,000-300年57例人类古基因组,揭示东亚四万年来人群动态遗传历史和特有适应性基因的选择机制。且在广西新发现一支迥然不同的古东亚人群,为探究东亚古人群复杂演化模式提供了新见解,且为探索人类对环境适应性机制提供了重要遗传学证据。(Cell,2021)
东亚北方末次盛冰期前后人群动态示意图
东亚南方1.1万年以来人群动态示意图
相关介绍链接:http://www.ivpp.cas.cn/xwdt/kyjz/202106/t20210624_6116742.html
http://www.ivpp.cas.cn/xwdt/ttyw/202105/t20210528_6041895.html
热河哺乳形动物的挖掘趋同演化与脊柱的演化发育意义
古脊椎所早期哺乳动物毛方园研究员主导的研究团队报道了热河生物群中挖掘穴居动物新门类,扩展了热河生物群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研究发现,掘土穴居适应在不同哺乳形动物中独立演化了多次,除了肢骨头骨的特化,还伴随有椎体的形变和量变。研究引入遗传、发育学中四足动物体节发生中基因调控中轴骨数目和体节分区发育机制,提出,从中生代开始,哺乳动物躯干的多样性表型变化,已形成了具有一定可塑性的发育机制,并保持到现生种类中。在这个发育机制下,形成了哺乳形动物身体躯干的多样性,体现了自然选择作用于发育而产生变异这个生物演化的过程。(Nature,2021)
中国掘兽和陈氏掘尖齿兽正型标本
哺乳形系统发育框架及主要类群的分异时间
相关介绍链接:http://www.ivpp.cas.cn/xwdt/kyjz/202104/t20210407_5991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