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新闻
《中国新近纪犀牛》出版
副标题:
发表日期:2016-04-19
打印 文本大小:

由实验室邓涛研究员撰写、陈瑜绘图的《中国新近纪犀牛》作为中国古生物研究丛书第一辑中的一册,近日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详细论述了中国新近纪犀牛化石的分类、演化、产地、地层、年代、生态、行为、环境等科学内容,同时涉及化石的发现过程和研究历史等相关知识,配以大量艺术性与科学性俱佳的解剖素描图和形态复原图。书中包含中国已知新近纪的全部犀类化石,并对各个物种进行系统的修正厘定,归并了大量同物异名,是反映中国新近纪犀牛化石最新和最全面研究成果的科学著作。由于中国的新近纪犀牛并非仅限于阶段性和地区性的起源与演化,该书也涉及整个新生代世界范围内犀牛的适应辐射、繁盛兴旺和衰退灭绝过程,向读者展示了更为广阔的科学视野。该书适合古生物学、地质学、生物学等相关专业人员,以及古生物爱好者阅读。 

早在1839年,中国的脊椎动物化石首次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在描述的西藏阿里地区札达盆地的哺乳动物化石中,就包括新近纪犀牛的牙齿和肢骨标本。到今天,发现犀牛化石的地点已覆盖中国大地的东西南北,年代从古近纪经新近纪直到第四纪,以至在新生代中晚期的几乎每一个哺乳动物化石地点都会有犀牛的遗存出现。 

犀类有5000万年的进化历史,是奇蹄目中最大的类群,并具有最高的生态多样性,从炎热的赤道到寒冷的极地,都曾有不同的犀牛自在地生活。最近关于犀牛化石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也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如第四纪冰期的典型动物披毛犀起源于上新世的青藏高原,而不是原来认为的北极圈地区;“独角兽”真板齿犀由具有巨大鼻角和小型额角的中华板齿犀进化而来,鼻角后移与额角愈合,从而缩小颈部对沉重头部的支撑力矩;巨犀在青藏高原南北两侧被发现,说明渐新世时高原隆升的幅度还不大,还不足以阻挡大型哺乳动物的交流,它们仍然可以自由地迁徙。  

中国古生物研究丛书由戎嘉余院士和周忠和院士主编,有选择地登载中国古生物学家近20年来,根据中国得天独厚的化石材料做出的研究成果,不仅记录了一些震惊世界的发现,还涵盖了对一些古生物学和演化生物学关键问题的探讨和思考。丛书的作者是在各自领域里取得突出成绩的中青年学者,他们以多年工作积累和研究方向为主线,进行一次阶段性的学术总结。丛书以庄重典雅的大开本展示,图文并茂,封面精装且凹凸印刷。 

《中国新近纪犀牛》一书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430102)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2CB821906)资助,其出版得到国家出版基金和上海科技专著出版基金资助。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
《古脊椎动物学报》连续第五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吴新智院士科普力作《探秘远古人类》出版发行
实验室科研成果入选PLoS年度十大古脊椎动物发现
徐星研究员荣获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实验室板状化石CT(CL)研制成功安装到位开始运行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60集大型科普教学视频隆重问世
实验室研究人员参加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
第二届古生物学青年学者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
实验室学者应邀参加瑞典皇家科学学院建院275周年庆典暨学术研讨会
祝贺邓涛研究员入选年度“十大科学传播人”
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举办“工业CT在古生物中的应用”培训班
张弥曼院士荣获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生院荣誉博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组织召开《重大气候转折期生命演变与环境和深时全球古地理、古气候重建》研讨会
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顺利完成现场评估工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克拉通破坏与陆地生物演化”召开2017年学术交流研讨会
实验室科研成果入选“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付巧妹入选《自然》十位中国科学之星
实验室科研成果入选中国地质学会2014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
地址:北京市西外大街142号 邮编:100044 联系电话:010-88369212 传真:010-68337001 电子邮件:kfsys@ivpp.ac.cn